

動平衡校驗后振動未消除的可能原因
- 分類:行業新聞
- 作者:申岢編輯部
- 來源:上海申岢動平衡機制造有限公司
- 發布時間:2025-06-24
- 訪問量:0
動平衡校驗后振動未消除的可能原因
一、機械結構缺陷:潛藏的振動源
動平衡校驗的核心邏輯是消除旋轉部件的離心力失衡,但若校驗后振動仍存在,需警惕機械結構本身的先天缺陷。例如:
材料疲勞或裂紋:高頻振動可能加速金屬疲勞,導致校驗后新裂紋產生。
裝配偏差:軸承游隙過大、軸頸橢圓度超標或鍵槽偏移,均會破壞校驗后的動態平衡。
非對稱設計:某些特殊結構(如多級葉輪、不對稱冷卻孔)可能引入偶不平衡,需通過柔性轉子平衡技術修正。
二、安裝誤差:校驗與運行狀態的割裂
實驗室環境與實際工況的差異常被忽視:
軸系對中不良:校驗時軸系處于冷態,而運行中熱膨脹導致偏心。
聯軸器偏心:彈性聯軸器的壓縮變形或剛性聯軸器的端面跳動,可能引入附加振動。
基礎松動:地腳螺栓預緊力不足或基礎剛度不足,使校驗結果在運行中失效。
三、環境干擾:不可控的外部變量
振動問題可能源于系統外的耦合效應:
流體激振:泵或風機內部的湍流、氣蝕或喘振,可能產生與轉速無關的高頻振動。
電磁干擾:電機繞組匝間短路或變頻器諧波,可能引發軸電流腐蝕或電磁力矩波動。
熱應力釋放:高溫設備冷卻后,熱應力釋放導致機殼變形,破壞平衡狀態。
四、操作失誤:校驗流程的隱性漏洞
人為因素常被低估:
配重塊失效:焊接配重塊未做抗振測試,或粘接劑未固化即投入運行。
傳感器誤標定:振動傳感器安裝位置錯誤(如避開鍵槽)、頻響范圍不符或電纜接地不良。
多源振動疊加:未區分軸振動與軸承座振動,或混淆徑向/軸向振動的耦合效應。
五、監測誤差:數據背后的認知盲區
現代診斷技術的局限性需警惕:
頻譜分析偏差:未識別次同步分量(如2×轉頻)、未考慮齒輪箱嚙合頻率干擾。
相位分析失效:未校準參考標記,或未考慮軸向竄動對相位角的影響。
動態特性誤判:將臨界轉速共振誤認為不平衡振動,或忽略轉子-軸承系統耦合模態。
結語
振動問題的本質是多物理場耦合的復雜系統響應。解決此類頑疾需跳出”平衡-振動”的線性思維,建立”機械-熱力-電磁-流體”的多維度診斷框架。建議采用頻域分析(如Campbell圖)與時域分析(如包絡解調)結合,輔以有限元仿真驗證,方能精準定位振動根源。
